www.share4.tw|只為分享

主 頁 > 資源大全 > 成語大全 >

韋編三絕

  成語今說:韋,熟牛皮。古時用竹簡寫書,竹簡用牛皮帶編聯起來,稱“韋編”。三絕,多次斷開。後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。

出自《史記·孔子世傢》:“讀《易》,韋編三絕。”

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傢、政治傢、儒傢學派的創始人。他名丘,字仲尼,魯國陬邑(今山東曲阜東南)人,先世系宋國貴族,多才多藝,學識淵博。

孔子曾說過他的學問都是通過刻苦鉆研得來的。孔子幼年喪父,傢境貧寒,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,隻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。他從十五歲開始發憤讀書,因為沒有人教,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多方請教。他不恥下問,請教過做官的人,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,請教過白發蒼蒼的老人,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。孔子虛心好學,學無常師,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。

那是還沒有紙張,制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。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簽,刮去上面的青皮,用火烘幹後在上面刻字。稱為“竹簡”。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,一根竹簡隻能寫一行字,多則幾十個,少則八九個。寫成一部書要許多竹簡,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,要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,就可以閱讀瞭,這樣的過程就叫做“韋編”。由於一片竹簡隻能寫很少的字,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,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。像《易經》這樣的書,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,因此相當沉重。

内容来自dedecms



孔子到瞭晚年才開始學《易經》。《易經》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,孔子下瞭很大的功夫,才把它全部讀瞭一遍,還隻是基本上瞭解瞭它的內容。接著,他又讀瞭第二遍,掌握瞭它的基本要點。然後,他又讀第三遍,對其中的精神、實質有瞭比較透徹的理解。此後,為瞭深入研究這部書,同時也為瞭給弟子們講解,他不知翻閱瞭多少遍《易經》,這樣讀來讀去,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瞭好幾次,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。即使讀到瞭這樣的地步,孔子還謙虛地說:“假如我能多活幾年,我就可以理解些《易經》的文字與內容瞭。”

孔子一生中還編著瞭不少書籍,其中有《詩》、《書》等幾部書,還有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的史書《春秋》。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,起到瞭積極的作用。

【智慧語林】

孔子是中國最傑出、最有名的學者,創立瞭儒傢學派;同時,孔子的思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,他的學識可以用“學富五車”來形容。但孔子的學識也不是天生的,是刻苦努力的結果。若沒有韋編三絕的精神,是學不到真本領的